第166章 斋友洪翦 (第1/1页)

孙伯民和苏氏吃过午饭后,送孙山回斋舍,一直在东摸摸,西摸摸,就是不舍得离开。 孙山看了看见天色,再不回去,恐怕要三更半夜才回到家,劝说道:“阿爹,阿娘,不早了,你们快回家,再不走,可走不了。” 走不了就走不了,正合苏氏和孙伯民的意。 苏氏眼珠子转了转,对着孙伯民说:“当家啊,要不要找个客栈住一晚,今天留在这里陪山子,他可没离开过我们呢。” 孙伯民觉得这个主意好,点头说:“嗯嗯,今晚在县里住,明天再回去。” 随后对孙山说:“山子,今晚阿爹阿娘陪你,你第一次独自在外,会害怕。” 孙山既感动又无奈,坚决地说:“阿爹,阿娘,我不害怕,你们快回去,再不回去真得晚了。我可以独自住斋舍。” 就算今晚陪,明晚还是要一个人,干脆不要陪,免得孙伯民和苏氏一直担忧。 孙山又说:“阿爹,阿娘,斋舍有同窗,我又不是一个人住,你放心,不会有事的。” 随后又说:“阿爹,阿娘,要是让同窗知道我害怕,要父母陪,可会被笑话的。” 孙伯民不确定地问:“真得不需要阿爹阿娘今晚陪你?” 孙山坚决地摇头。 苏氏担忧地说:“山子,你还小,就要一个人住斋舍,这里又没有熟人,太难了。” 孙山像拨浪鼓一样猛摇头:“不难,我可以的,阿爹阿娘,莫要担心。” 孙伯民和苏氏无奈,只好回去了。儿子大了,不由人了,不需要父母了。 临走前孙伯民又说:“山子,休沐时,你一个人千万不要独自回孙家村,阿爹会出来接你的。走山路可危险了。” 这点孙山认同,主要是自己太矮小瘦弱了,遇到野兽打不过。 点头说:“阿爹,我等着你来接,不会独自回家的。” 苏氏拉着孙山又说了很多话,最后在孙伯民的领着下,万般不舍地走出斋舍,回孙家村了。 孙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,爱有时候真得是负担,太沉重了。 甩了甩头,摒弃乱七八糟的想法,目前唯一做的是努力读书,争取考上秀才。 走回斋舍,舍友还未回来,也不知道去哪里了。 无所事事,又不敢私自出去,唯有练字最能让人宁静。 孙山一直练的是楷书,也不打算练其他字体。北宋陈尧咨的箭法好,卖油翁油能穿铜钱,唯熟能生巧也。 孙山依旧拿着颜真卿的《多宝塔碑》字帖临摹,想着临摹个上几万遍,总会练得好。 就像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吟诗也会吟。 就算自个天赋再差,持之以恒干一件事,也会达到合格水平以上。 孙山正在练字,忽然背后传来一声:“同窗,你好。” 握毛笔的手顿了顿,糊了一片。 后面又传来:“同窗,不好意思,吓到你了吗?” 孙山站起来,转过身,看到一个十三四岁,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长衫,面容略黑,身材消瘦的少年。 孙山放下笔,拱了拱手说:“你好,我叫孙山,今天刚搬进来的。” 对面的少年拱了拱手,面带笑容地说:“我叫洪翦,来洪氏学堂已经3年了,在乙班。以后我们两个就是斋友了。” 孙山听到姓洪的,顿时感觉是洪秀才的亲戚。 果然洪翦又说:“我家在石山镇洪家村,今年13岁,同窗,我看你年纪很小。” 石山镇洪家村,正是洪秀才的老家,看来是洪秀才的旁亲,如果是至亲,肯定住在洪秀才家而不是斋舍。 孙山笑着说:“洪兄,我今年9岁,来自明阳镇的孙家村。在丙班,刚转学过来的。” 孙山实岁是8岁,但这里说年龄一般说虚岁,会说大一岁。 洪翦了然地点了点头:“孙兄弟,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的,你刚来,没我熟悉环境。” 孙山嗯了一声:“谢谢洪兄,你可以叫我阿山,以后大家是斋友了。” 之后孙山跟洪翦聊了许多,关于斋舍规矩,关于学堂规矩,生活上的问题,能聊的全聊,不能聊的打算以后熟了再深入聊。 洪翦看了看天色,大概下午6点,对着孙山说:“阿山,该时候去灶房拿饭了。” 孙山摇了摇头说:“我没买今天的饭,明天才开始。” 洪翦低声说:“我叫张婶子给你煮一份,她很好人的。” 随后又解释张婶子是厨娘,掌管洪氏学堂的伙房,也是洪叔的媳妇。 孙山感谢地说:“翦哥,不用,我吃糕点,我阿爹阿娘给我买了很多,等会我们一起吃。” 洪翦看到孙山的确有两包糕点,一包萝卜干,一包发糕。 点头说:“我出去拿饭了,糕点你自个吃,我有饭吃。” 拱了拱手,跟孙山告别,便走出了斋舍。 孙山看着洪翦离去的身影,第一印象不错,是个温和的少年,说话温声细语,还愿意给予帮助。 也看得出洪翦家境一般,从面容,从穿着看,像农村来的孩子,带着浓烈的农家子气息。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